|
2018年12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会议在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来自哈佛大学、普渡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围绕“健康经济与健康治理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战略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会议议程
▼
9:00-9:30
| 开幕式
| 9:40-12:00
|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会议
| 13:00-15:00
| 嘉宾研究分享
| 15:20-16:50
|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学者研究分享
|
开幕式
本次会议分为三场,分别为顾问委员会、嘉宾分享会、西财青年学者研究分享会,并邀请到了佐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茁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经济及社会变革”项目中心主任卢春玲助理教授,美国普渡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卢峰副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罗长坤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有强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群红教授参与。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学术顾问委员会会议
第一场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何欢副教授主持。刘国恩教授,陈茁副教授,卢春玲助理教授,卢峰副教授,罗长坤研究员,王有强教授,吴群红教授等人参与。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张邦富、科研处处长周铭山出席,张邦富副校长作了开幕式致辞。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张邦富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回应了人民的健康需要和对医疗、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的关切。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是国家治理理念与国家发展目标的升华,有助于促进健康成为国家、社会、个人及家庭的共同责任。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健康政策,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健康、打造健康中国是国富民强的保障。在此背景下,深入开展健康经济与健康治理领域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理论与政策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研讨交流一定能够激发大家的新思路、新想法,促进一批优秀研究成果的产生,进而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廖宏斌院长致辞讲到,西南财经大学和公共管理学院现状及战略规划介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纵深推进,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大生长点,具有广阔的前景。学校十分重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目前正在以“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建设为中心,着力构建经济学、管理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康经济与健康治理,作为公共管理领域一个重要方向,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如何发展,值得深入探讨。同时表达了对各位嘉宾的热烈欢迎,也也希望今后能够建立起更加密切、更加长久的科研交流机制。
嘉宾研究分享
第二场嘉宾研究分享会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臧文斌主持。
各位嘉宾依次就目前最新研究现状进行交流沟通
▼
卢春玲作题为发展中国家的心理健康融资的报告。她指出过去25年中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疾病负担增长了约50%,经济负担也在逐年增长。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之一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因此心理健康融资显得尤为重要。随后,她就心理健康融资的功能和目标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指出财政充足性和可持续性、金融公平的几个重要指标。同时,她基于家庭精神疾病支出展开的家庭调查指出了在数据调查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她总结到目前心理健康负担不断增加但相关投资却很少,缺乏心理健康融资的有效数据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难以进行横向比较。未来可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建立信息系统和研究能力的投资,以及各组织间的协调合作更为有效地收集数据。
美国普渡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卢峰作题为机器学习和医疗决策的报告,以心脏病人转院存活率为例阐述了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在医疗决策方面的应用,未来可在基于大数据提供预测的精准度方面展开研究。他讲到目前在医学领域决策的疑难点,如何将大数据应用于医学。例如心脏病患者,可利用大数据,输入数据判定病人“类别”,建立自己的评价系统。大数据具有高维思维,同时机器学习具有目标的指向性,虽机器学习无法提供预测的精准度,但机器决策却比医生的决策更有效。目前,医疗决策的机遇和挑战较大。其中主要的挑战是不能随便拿病人做实验,实验和实施会存在一定的个影响 ,实验的干预的风险很高。而现在的机遇也较多,例如从数据中来做预测、做评估,以次来得出解决路径或者方式。
佐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茁作题为卫生政策与行为经济学在美国的发展的报告,介绍了美国相关的卫生政策、卫生相关部门以及政策影响评价的发展。陈茁副教授以“我的研究改变了哪些呢”和“经济学或者行为经济学怎样影响政策的呢”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首先,他阐述了美国卫生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概念和卫生政策相关的机构。然后以奥巴马法案、控烟政策以及特朗普精简政策为例,回顾美国之前的法案,并详细地介绍了政策法规评价的简史,方法以及实施。最后,他就中国的政策评价进行简要的回顾,并提出建议。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吴群红教授作题为有关全民医保制度改革成效评价及关键路径选择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突出问题,包括资源配置失衡、体系混乱和公立医院改革难题,同时提到WHO提出的全民健康覆盖,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全民健康覆盖情况,即覆盖宽度、覆盖深度、覆盖高度。随后对研究结果进行展示,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全民医保的定义和概念内容、整合改革的目标及原则、全民医保制度现况评价、目前主要医保整合模式、卫生服务利用分析结果、公平性分析结果等情况。她认为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仍然较低,这便决定了实际补偿水平难以快速提高、整合医保制度低于经济风险力度不够。除此之外,她提出分类筹资的问题需要在精准扶贫的卫生和医疗制度设计中考虑,并指出整合医改未能与医院筹资及补偿机制及支付制度等手段结合起来以制衡和抵消三级医院的强大引力,因此,未能有效疏导并改变患者不合理的就医流向是导致灾难性支出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她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青年学者研究分享
青年学者研究分享由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程教授主持。
公共管理学院优秀学者依次进行汇报
▼
西南财经大学助理教授刘翔实做了中国长期照护保险的主题报告。她首先介绍了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加剧和现代人家庭工作时间减少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长照险需求。同时分析了广州、南通等试点城市现行的长照险供给模式。最后讨论了对长照险参保率和使用率的初步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何欢副教授作题为固体燃料使用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家庭固体燃料使用和吸烟并列为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健康风险因素之一。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能源政策推动家庭能源结构转变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在此背景下,她分析了国内的调查数据,发现近年来我国农村和城市家庭使用固体燃料作为主要烹饪能源的比例逐步下降;在中老年人中,使用固体燃料做饭的人比使用清洁燃料的人在认知测试上表现相对较差。
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黄志勇作题为主观健康、预期寿命和性格特征对经济行为影响的报告。首先,他介绍了中年人和老年人如何在健康冲击时更新他们的主观预期寿命。接下来他开展了主观幸福感应该锚定与否的讨论。最后,他进行了人格与职业选择的主题汇报,并指出在中国背景下人格特质在职业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
西南财经大学助理教授王一如作题为收入增长对健康使用与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报告,她介绍了贫穷和社会支持不足导致中国的农村老年人精神和身体健康较为脆弱的背景,利用新农保带来的月收入冲击与计量模型,发现收入增长能为农村老年人带来心理安慰,从而促使他们珍惜生命,提高医疗服务的利用。
三场学术交流会后,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廖宏斌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
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健康经济与健康治理学科的战略发展,并分享了相关的学术研究进展,对健康经济与健康治理学科的建设及该领域的青年学者具有指导作用。
文案 | 秦怡、莘军龙、宫小珺、赵晴、马梦雨、姜硕
排版 | 秦怡、姜硕
责任编辑 | 邱槿怡、姜硕、安云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