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查看: 1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探讨】高血压伴高粘血症患者臭氧置血治疗临床观察

[复制链接]

45

主题

48

帖子

2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15:4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粘血症为临床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硬化闭塞等疾病的主要诱因,降低患者血粘度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现就免疫三氧血回输治疗疗法在高血压合并高粘血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6月作者医院心血管科600例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伴高粘血症住院患者,平均随访半年,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均在作者医院检验科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压情况,记录患者临床不适症状。


6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规律性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次,1次/d、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钙20mg/次,1次/d。

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给予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6次(第一个星期完成3次,第二个星期完成2次,第三个星期1次,6次为1疗程,共15天)。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及随访期间抽取空腹静脉血监测血液流变学,比较血粘度下降情况,观察心脑血管疾病不适症状的改善及血压情况。

结果
治疗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

1.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缓解比较。对改善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血压控制情况比较。治疗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2。
3.免疫三氧血回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比较。治疗组经免疫三氧血回输治疗后全血粘度(1S、5S)、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低切)、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下降,见表3。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因素有:血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比容和电泳能力、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数量与粘附、聚集等。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可使血管堵塞而致微循环的血流明显减少,血灌注压下降,血流切变速率低。因而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进一步使血粘度增加、血流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三氧作用机理
O3是强氧化剂,能活化红细胞,促进红细胞对氧气的释放。增加血液携氧量及组织供氧量,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血液流变性,易溶于水,可增加血中溶解氧的含量,提高氧分压,有利于改善机体组织缺氧。

O3能激活免疫活性细胞,使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胞因子释放,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O3可诱导并激活机体抗氧化酶系统,产生大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还原酶,清除机体过多的自由基,调节机体抗氧化、抗感染能力。研究显示,O3能减少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阻滞DM大、小血管及神经病变进展。

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能使升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下降,提示该疗法能增加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增加红细胞间的排斥力,促进红细胞解聚,使血液稀释,有明显的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免疫三氧血回输疗法协助治疗高血压患者,有效率明显提高,临床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在调节血液流变学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高血压伴高黏血症患者臭氧置血治疗临床观察》覃善都等《华南国际医学杂志》2011年2月28日第25卷第1期
仅代表学术观点,文章来源于医学数据库,原文请前往医学数据库下载阅读,仅用于学术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