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每次路过光华村,看到西南财大后门,爷爷总是给我说“你要加油哦!以后争取到这里面读书”;在成都老一辈心里,能考上西南财大比清华北大还厉害。
现在西财的本科和研究生都外迁到了温江大学城,似乎光华校区的光辉时光渐渐成为了过去时。
上周我回到了光华村,去探寻光华校区还留下了什么?
光华村夜市,青春的味觉记忆
成都美食街,背负盛名的应该是电子科大,拥有各类网红美食,可随着它的火爆,美食街里店铺也越来越商业化,价格不再那么亲民了。
学校外面是吃货世界,应该是洋溢着散漫的青春气息,有专属于学生时代的味觉记忆才对!
西南财大出南门50米,是光华村夜市,这里是光华村人的不夜城。
这条300米的小街,有百家小吃摊和老店,虽然它外表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小贩们多是抄着地道成都口音的本地人。
这里没有年龄限制,充满了市井生活的闲散,100元内就可以将各种各样的美味一网打尽,光华人都爱来这里喝一口夜啤酒。
01
每次路过光华村,必须要来吃一口的一定是邓氏香辣烤猪手了。
老板是个耿直人,他开玩笑的说:这条街里的小吃摊,能留到现在的,都是吃客些精挑细选的了;他们的小吃摊有三宝,第一也是最独有的是烤肥肠,肥肠加大葱听起来有点重口味。
卤过的肥肠里裹上一棵甜甜的大葱,在炭火烤香后,加上辣椒面、黄豆面、小葱,最后再撒上解腻的泡酸豇豆;咬一口不油不腻,表皮酥脆,还伴着大葱的香甜。
另外,他家一定要吃的还有烤猪皮和鸡爪,特别是烤鸡爪,有种不同于卤鸡爪的碳香味,口感很耙软,烧烤过后加上配料很独特新颖。
02
不得不说这儿的美食真的便宜,牛羊开胃米粉连小份都超大一碗,最重要的是才9元一碗!
米粉都是老板提前泡好的,只需要往锅里一涮,几秒就出锅啦,而且这里有细米粉、中细米粉和粗米粉三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羊肉、牛肉、牛杂...
一份牛肉开胃粉里面,除了铺满整个碗面的牛肉片之外,还有他们家四川特色白菜老泡菜,搭配牛肉粉稍微有点酸,但是,十分清爽把整碗汤的味道都提起来了。
03
在成都,除了火锅串串烧烤,好像很少有人提到铁板烧,在成都,铁板烧应该拥有姓名,它是老成都爱吃的味道。
光华村的这家瓦耳特铁板烧开了很多年,菜品十分丰富,每一串都在先油炸,炸脆炸香,然后再上铁板上加上辣椒面、洋葱和泡山椒调味,在来上一瓶啤酒,成都的生活总是少不了夜啤酒。
04
在成都每个夜市都炸土豆,它像夜市的灵魂,不管是狼牙土豆、锅巴土豆、还是坨坨土豆,有了炸土豆的夜市才是完整的。
这家脆皮锅巴土豆不知道俘获了多少西财学子的胃,油炸的土豆皮酥脆,土豆内部却又十分软糯,一口咬下去,有种爆浆的快感,现在他搬到了以前的摊位对面,一定要点糖醋麻辣。
05
以前在财大上课,我和同学执念很深,中午吃饭对穿学校也一定要骑自行车来吃沈妈,在光华夜市,可以说是最老字号的店了,现在毕业了也偶尔来吃解馋,曾在西财读书的小林给我推荐。
门口放着一排砂锅炉,老板娘在火旺的炉子旁边给砂锅浇汤,味道中规中矩的,但是生意出乎意料的好。
他们家的分量很实在,砂锅都是用浓汤做的,最好吃的是牛肉砂锅,牛肉炖的比较烂,大坨大坨的吃起来很过瘾。
光华人记忆中的老食堂
在西南财大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食堂了,它是建于70年代的老食堂,一直沿用至今,它也是光华人心中记忆的老食堂。
透过70/80年代的标志性铁门窗,能看到几棵梧桐,大叔偶尔会来西财里蹭一顿饭。
他告诉我:我最喜欢这里的食堂,你可以到枫林小炒点几块钱的小炒,不用办卡,感觉和自己家里做的味道差不多。
光华校区现在主要是在职研究生,博士生,自考生等上课,刚到饭点食堂里的人开始多起来。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这个富有年代感的老食堂里,在这里成为了同学,共用一个餐桌,这里是西财人的自家美食,是光华村的扛把子。
5块钱的肉菜,8块钱2两的荤面,4元左右的各种小吃。
价廉物美如果满分是10分,我给它打10000+分,在西财读书几年,最后都被喂的圆圆胖胖,西财食堂满载了光华学子和光华人的回忆。
我们渐渐长大,步入社会,而不变的是西财那些留存于心中的美食记忆。
西财,与复旦齐名的大学
走在西财必经的这条静谧梧桐小路,远处的读书声传来;仿佛穿梭到了民国时期,徐志摩倚在梧桐树干上,向学生呢喃着哈特逊的《男人与鸟》,这也许就是财经类学霸的浪漫吧!
无论何时何地,西财总是宁静的让人心安,这是西财给予已经进入社会复学的学子一份礼物,让浮躁的心绪得以平静。
西财曾叫光华大学,这是西财的前身,也是杜甫草堂以西的这一片地方得名光华村的原因。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成就了复旦大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民国时还有另外一所与复旦齐名的私立大学——光华大学。
胡适、徐志摩、周有光、钱锺书等都曾在光华大学任教。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光华大学于1938年迁到成都,光华人提到西财总能生出一股崇拜和自豪感,它有传奇而闪耀的过去。
置身校园之内,你总能找到一些过去的痕迹,西财的图书馆迄今已有90多年了,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
这里人才辈出,是学子们的一个巨大宝库。
多少知名学术大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都曾在这里苦读。是不是那时候的学霸们也蓄势待发为争夺一席之地做足准备呢?
西财的图书馆总是有着神奇的诱惑力。
在崇德楼背后耸立着一株80多岁高龄的“光华铁树”, 这株铁树树形奇特,形状像个为“V”型。
它们仿佛在对我们诉说那些老故事,1939年光华大学办人谢霖副校长和师生们筹资种下这棵V型铁树,他们用它来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渴望。
这个胜利的小V,见证了光华人的历史变迁。
在我看来西南财大剥去他的荣光,留下来的是那些是积淀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成就了现在的光华人,它也是光华的灵魂。
它用富有年代感的姿态,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在校学子和周边住户闪闪耀耀的青春,它是不能忘记的城市记忆。
[/url]
[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TkyNTM2Mw==&mid=2247486752&idx=1&sn=262ddc221d78a8139d1c44da5680f82e&scene=21#wechat_redirect]
摄影:Q姐
主编:桑圆
商务合作:东东(微信号:zyd19901212)
四分之三生活
一种文艺的生活态度
爱吃,点一点 |
|